華夏經緯網
來 源】:為雙子葉植物藥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葉。
【功 效】:止痛止癢、散熱,辟穢,解毒。
【主 治】:治外感風熱,頭痛,目赤,咽喉腫痛,食滯氣脹,口瘡,牙痛,瘡疥,癮疹。
【性味歸經】:辛、涼。點《醫學啟源》:“《主治秘要》雲,性涼,辛。”點《醫林纂要》:“辛,寒。”
入肺、肝經。點《湯液本草》:“手太陰、厥陰經藥。”點《綱目》:“入手少、太陰、足厥陰。”點《本草新編》:“入肺與包絡二經,亦能入肝、膽。”
【用法用量】:內服:煎湯(不宜久煎),0.8~2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搗汁或煎汁涂內服:浸酒或炙黃研末。
【用藥忌宜】:陰虛血燥,肝陽偏亢,表虛汗多者忌服。點《藥性論》:“新病瘥人勿食,令人虛汗不止。”點《千金·食治》:“動消渴病。”點《本經逢原》:“多服久服,令人虛冷;陰虛發熱,咳嗽自汗者勿施。”點《本草從新》:“辛香伐氣,多服損肺傷心,虛者遠之。”
全站熱搜